查看原文
其他

《金刚经》精简白话全文(收藏)

修行圈 2022-12-26

传播上古智慧、灵性与科学、修行、养生、生活。公众号后台点击“往期精彩”,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,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。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,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。



《金刚经》全文翻译


第一章

佛说金刚经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时候,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,创办了一所学校,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。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,佛就要穿好袈裟,拿着钵盂去化缘,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,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(因为印度人是光着脚走路的),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,开始打坐练功。

第二章

须菩提站起来提问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须菩提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,只见他鹤发童颜,长须飘飘。他向佛行了一个礼,双掌合十恭敬地说:“先生,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,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,莫以恶小而为之,莫以善小而不为。那么,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,应该如何想、如何做、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?”佛说:“这个问题提得好!下面我就来解答你的问题。”

第三章

大乘佛教的思想佛接着说:“各位同学,怎样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,没有烦恼呢?凡是有生命的东西,比如卵生的、胎生的、湿气所生的、化生的,还有那些有思维的、没有思维的、甚至无所谓有没有思维但是有感觉的生物。我都要让他们进入心物同一的境界,解脱生死。我教化了无数众生,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就多么伟大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一个自称为得道的人,如果心目中总是有自我、有他人、有众生、有高低长幼的概念,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的对立,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。”

第四章

平常心与平等心佛接着说:“再者,须菩提: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,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,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,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。更不要戴有色眼睛,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,应该以一颗平常心、平等心去对待世人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,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。”

第五章

透过现象看本质佛继续说:“须菩提,你觉得我说得对吗?我提一个问题你来回答:‘你现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来佛吗?’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是,先生。你并不是你,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先生所说的‘我’,并不是我所看到的‘我’,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,相当于您的照片。”佛点了点头,表示认可,他接着说:“所有的现象,都只是一种假象,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这才算是达到了问题的实质。”

第六章

不要迷信要正信须菩提接着问:“先生,会不会有很多的人,在听了您的讲演之后,对您所讲的道理深信不疑呢?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不要这么说。在我死之后的五百年,如果有严格按照佛教的规章制度修行的人,他会理解我今天所说的道理,并且由此产生信念和信心。如果真是这样,说明他与佛有缘,这个人肯定有着极高的悟性。这样的人,肯定是一个有道德、有福气的人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象这样的人,通过修行,心里不再有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。他不会固守一个死道理,不认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,也不认为世界是虚无的、没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,这就是得道的一种体现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出发去认识事物,或者从某种权威的理论出发去认识事物,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。所以,既不能迷信一种理论,也不能认为世界毫无规律性可言。所以我经常说,你们这些同学啊,要知道我在给你们讲某一个道理的时候,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们渡到对岸去,你们不要过了河还把渡你们过河的船背在身上。我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,何况我在讲这些道理时所举的那些例子呢!”

第七章

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佛接着说:“须菩提,你现在认识清楚了吗?你认为我得到真理了吗?我向你们说什么了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,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,我们通常所说的‘真理’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您可以说出来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您所说的真理,不是随便可以模仿和宣讲的,这就好象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’,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,此一时彼一时,真理也是如此。当你说它是真理的时候,它可能已经不是真理了。所以,世间圣贤之人之所以为贤圣,就是因为他们不拘泥于教条,才相互有所差别,否则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吗?”

第八章

传道授业解惑佛又问须菩提:“如果有一个人,把全世界所有的珍宝都拿来施于他人,这个人所得到的福与德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很多啊!先生!当然,这种福德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福与德,只不过是先生您打了一个比喻!”佛接着说:“如果又有一个人,接受了我在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,包括那四句偈语,并且给他人讲解,那么他所得到的福要比前面那个人要多得多。为什么我这么说呢?须菩提,你仔细听:所有得道的人以及他们所领悟到的道,都是由此经义所产生的。须菩提啊,我们所说的‘佛法’,你要再一次注意,不要把它真的当成‘佛法’,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九章 

谦虚使人进步佛又问须菩提:“一个得了须陀洹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他得了须陀洹果位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能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,他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,他的内心没有偏见,没有私欲,他已经初步领悟到了缘起性空的道理,此心归于平淡,具备了一颗平常心,不再被那些所谓的色、声、香、味所诱惑,只不过还做得不是很彻底,还需要继续修练,这才叫须陀洹。”佛又问:“须菩提,同样的,一个得了斯陀含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能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,比须陀洹果位的人修养更高一些,他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抛弃私欲和偏见的修练目的,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在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。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。”佛继续问:“须菩提:一个得了阿那含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那含果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能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,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养又要更高一些,他们已经完成了‘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’,思想与行为达到了自由自在、无阻无碍的境界。看起来无须再做任何修行,其实他正好到了能够自由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阶段。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。”佛又问:“须菩提,一个得了阿罗汉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要达到阿罗汉这种境界,确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修行方法。如果阿罗汉有这种已经得道的想法,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得道。先生,您曾经说我达到了没有贪欲的境界,是一个出色的人。先生,我自己不这么想,我如果这么认识自己,说明我仍然是一个有私欲有贪念的人。正因为我的行为顺其自然,我才是我,我才是一个认认真真修行的人。”

第十章

想像与真实的距离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我当初在我的老师然灯佛那里,有没有学到所谓的佛法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没有。”佛又问:“菩萨居住的地方是不是都很庄严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,先生。庄严只是一种想象,其实并非这样。”佛说:“这就对了。不要贪恋心外之物,物来则应,过去不留,自然而然。”佛接着说:“譬如有人,身大如山,大不大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大呀!先生。当然这只是您打的一个比喻而已。”

第十一章 

大福与小福佛又问:“须菩提啊,比恒河中的沙子还要多的恒河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非常多,先生。恒河中的沙子本来就很多,更何况比沙子还要多的恒河呢!”佛说:“须菩提啊,今天我给你说一个大实话,如果有人拿这么多的宝贝用来布施,他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那就太多啦!先生!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如果有人按我刚才所说的办法和原则去修行,并且给他人讲解传授,这种福德,比前面那种福德还要大得多。”

第十二章 

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“还有,须菩提啊,我要强调一下:第一,这部经及其里面的四句偈,你们要广为传播;第二,一定要保存好这本经;第三,要尊重学习这本经的人;第四,这本经放到哪里,就相当于我走到了哪里,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。”

第十三章

按照金刚经所说的去修行那时候,须菩提就对佛说:“先生,这部经我们以什么名字来称呼呢?如何按照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去修行呢?”佛说:“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。注意:这只不过是这部经的名称而已。须菩提啊,我再问你:我说什么了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您什么也没说。”佛接着问:“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当然很多了,先生。”佛说:“我所说的微尘和世界都只是一种比喻。我再问你:能不能认为看见了我的形象就是见到了我呢?能不能认为修成了三十二种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标志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您所说的三十二种好相貌,只不过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现,那是一种表象。”佛接着说:“以财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,如果有人按照《金刚经》所说的道理去修行,时刻把经中的四句偈语记在心上,并且一有机会就给他人解说,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!”

第十四章 

我没有说假话那时候,须菩提,在聆听了佛所说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之后,深深地领会了经文的内涵,心中豁然开朗,禁不住喜极而泣。他对佛说:“亲爱的佛,您今天说出了如此深刻的经典,自从我得慧眼以来,还是第一次听您宣讲如此深刻的经论。先生,以后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,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内心就会产生向道之心,以至于明心见性,生成实相。要知道这个人,就会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。先生,我所说的这个‘实相’,就象你您前面所说的,只是一种称谓。还有,先生,今天我从您这里听到了《金刚经》,我理解了它,信仰它,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行,这一点不足为难,问题是再过若干年,后来人学习了这部经典,如果他也能理解、信仰和受持,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是世间少有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个人的内心没有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,什么意思呢?这些都是因缘合成的假相,是暂时的和虚妄的。只有我们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假相,我们才会有所领悟,才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。”佛高兴地说:“你说得对你说得对。如果有这样的人,他在听说了这部经之后,内心不恐慌、不畏惧,那么这个人确实具有少有的大智慧。须菩提啊,我所说的大智慧,仍如前说,只是一种指代,是一个名称而已。须菩提,要达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够忍辱,这里所说的忍辱,也只是一种称谓,要注意理解忍辱的内涵。比如,我曾经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那时,我的内心没有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,如果我有这些概念,我的内心就会产生怨恨。很早以前我作忍辱仙人的时候,内心就已经能达到‘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’的境界了。所以,须菩提啊,做为菩萨,要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不要把现象和感觉做为思考问题依据,应该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,如果有所执着,往往会产生偏见。所以我说菩萨的心,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,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。须菩提啊,菩萨是为众生谋利益的人,应该象我刚才所说的去想问题并且付诸行动。这里我所说的‘相’和‘众生’仍然只是概念,而概念只是我们修炼过程的一种借助,是我们最终要抛弃的东西。”“须菩提,我所说的都是真话,不是假话和开玩笑的话。我所得到的‘佛法’是无实无虚的。须菩提,如果一个菩萨以一种所谓的‘理论’付诸实践,就象人走进了黑暗,什么就都看不见了。不依教条而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,才会见到事物的真相。”“须菩提,将来,若有人努力学习《金刚经》,这个人就是如来。以佛的智慧,我可以预见这个人肯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。”

第十五章 

学习这部经得到的功德很大佛继续说:“须菩提,若有一心向善学佛的人,一个是舍命布施,另一个是坚信《金刚经》中所说的道理,按此修行,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,何况抄写传播,给人讲解此经,功劳就更大了。须菩提,总而言之,这部经有着不可思义,不可估量的功德。我愿意为发大乘心愿的人解说,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说。如果有人能坚持抄写读诵,为他人解说,我都会看得见听得到,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。这样的人,就是荷担如来。须菩提,那些沉迷于小法的人,连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都放不下,对于此经当然无法领会大义,不会聆听、接受和读诵,更不会给他人讲解传授。须菩提,无论在哪里,只要有这部经的存在,一切人和神,都应供养。经之所在,就是塔庙之所在,大家都应该恭敬作礼,并在经的周围放上鲜花。”

第十六章 

学习金刚经可以抵消以前的罪过佛说:“再者,须菩提,一心向善的人,受持读诵此经,这个人先前的罪业,因为读诵这部经的原固,就可以将其罪业抵消,并且可以得到大智慧。须菩提,我在学成之前,曾经拜过许多老师,认真地供养他们,因此获得了功德。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,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,比我所得到的功德要胜过一千倍一万倍,甚至难以计算。须菩提,若有一心向善的人,到了后来的末世,还能够受持读诵此经,他所得到的功德,我如果一一说出来,有的人听说了,心理就会失去平衡,甚至狂乱,狐疑不信!须菩提啊,要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,他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。”

第十七章 

深刻理解“无我”的道理那时候,须菩提对佛说:“先生,一心向善的人,一心想要明心见性悟道,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,怎样降伏心中的烦恼呢?”佛回答说:“一心向善学佛的人,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,首选应该立下这样的志向:我要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,见性成佛,只到最后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须菩提,如果菩萨有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,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。须菩提,求得大智慧,实在没有一个定法。须菩提,你说说看,我在然灯佛那里,有没有得到什么方法?”须菩提说:“没有,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,你在然灯佛那里,确实没有得到什么万能的方法。”佛说:“你理解得对。我确实没有得到一个什么方法,如果真是那样,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。正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可以得到大智慧,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,说你在来世,就要成为佛了,号释迦牟尼。所谓‘如来’,所谓‘方法’,正如‘如来’的字面意思一样。如果有人说,‘如来得到了无上正果,明心见性了’。须菩提,实在没有一个方法让佛得道。如来所得到的道,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虚无的东西。所以我说,一切的方法,都是佛法。须菩提,我所说的一切法,都只是针对那时那地而言的,是一种指称。须菩提,菩萨也是这样,菩萨如果口出狂言,说自己要‘救一切众生出苦海’,那他就不叫菩萨了。为什么呢?佛法不是刻意能够模仿的,佛法是不留痕迹的,实在没有一个定法,可以叫做菩萨道或者菩萨行。所以佛说一切佛法,并无你我众生他人,高低长幼的概念。须菩提,如果菩萨自己说:‘我要把佛国建设得更加美好。’这样说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萨!为什么呢?佛所说的庄严佛土,并不是真正的庄严,只是比喻而已啊!须菩提,如果一个菩萨深刻领会了‘无我’的道理,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。”

第十八章 

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佛接着问:“须菩提,按你的观点看,如来有没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和佛眼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这些如来都有。”佛又问:“须菩提,正如恒河中所有的沙子,佛说那是不是沙子呢?”须菩提说:“如来说是沙子。”佛说:“假设有象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的恒河,又有象这些恒河中所有沙子一样多的佛世界,这个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那就太多了,先生。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在你所在的国家中,所有的众生,有多少心理,我全都知道。为什么呢?如来所说的‘各种各样的心’,也只是一种指代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须菩提啊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

第十九章 

平平淡淡就是福佛问:“须菩提,如果有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珠宝都拿来施舍于人,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说:“是很多,先生。”佛接着说:“须菩提,如果福与德是实实在在的,我反而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。正因为真正的福德你觉得好象什么都没有,我才说这种福德多啊。”

第二十章 

佛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个形象佛问:“须菩提,你认为佛是可以以形象看见的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是,先生。如来不能以佛具体的形象见到。为什么呢?如来所说的形象,并不是佛本身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佛接着问:“那么,如来可以以其它的形象而见到吗?”须菩提说:“也不可以,先生。如来不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出现。为什么呢?那种形象都是不真实的、虚妄的。”

第二十一章 

我什么也没有说佛说:“须菩提,你不要这样去认为:‘如来今天有所说法’。不要这样想啊!为什么呢?如果有人说我今天所说的是佛法,那就是在诽谤我,是由于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意思造成的。须菩提,所谓‘说法’,并没有什么‘法’是可以说出来的。”须菩提回答佛说:“先生,将来会有很多人在听了这部经之后产生信念和信心吗?”佛说:“须菩提,你所说的‘众生’,并不是众生,也不是不可能是众生,所谓‘众生众生’,如来认为不是你所说的‘众生’,那是一种暂时的称谓。”

第二十二章 

我什么也没有得到须菩提对佛说:“先生,人们说您得道了,其实您什么也没得到,是吧!”佛说:“对对对。须菩提,对于道来说,我什么也没得到,这才叫‘道’。”

第二十三章 

佛法是平等的佛说:“再者,须菩提,佛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之分,这才是‘道’。用一颗无私欲无贪着的心去修行,一心向善,就可以得‘道’。须菩提,我所说的‘善法’,你不要认为就是‘善法’,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二十四章 

还有比这更大的福吗佛又说:“须菩提,在这个世界上,把比须弥山还要多的珍宝拿来施舍于人,还不如修习和传播此经所得到的福德大。”

第二十五章 

没有什么需要我去教化的佛说:“须菩提,你们不要以为我要度尽众生。须菩提,不要这么想。为什么呢?实在没有众生让如来去度啊!如果真有众生需要我去教化,那我就有了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。须菩提,如来所说的‘我’,是一种抽象的指代,那些‘凡夫’,就以为真的有‘我’。须菩提,所谓的‘凡夫’,那也是一种抽象的指代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二十六章 

不要搞个人崇拜佛又说:“须菩提,能不能认为佛的相貌有着特殊的威严和壮观。”须菩提说:“应该是这样。”佛说:“照你这么说,那些帝王也就是如来了!”须菩提改正说:“先生,我理解错了。”那时,佛就说了一个谒子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。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

第二十七章 

物质不灭,运动不止佛说:“你如果认为:‘如来不经过自我就可以得道。’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”佛接着说:“你如果认为什么都是‘空’和‘无’,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。”

第二十八章 

受而不贪佛又说:“须菩提,如果一个菩萨用无数多的珍宝来施舍于人,而另一个菩萨懂得了‘一切法无我,物我同一,心物一元,得成于忍’的道理,那么后者所得到的功德要远远地胜过前者。要知道,以菩萨的境界,是不接受福德的。”须菩提追问道:“为什么说菩萨不接受福德呢?”佛回答说:“菩萨可以接受福德,但是不应该贪恋,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。”

第二十九章 

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佛说:“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‘如来就是若来若去,若坐若卧。’这个人没有理解我所说的意思。为什么呢?‘如来’就是‘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’的意思。”

第三十章 

世界的统一性佛说:“须菩提,把整个世界碎为微尘,这样的微尘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说:“很多,先生。这都是您所做的比喻。”佛解释说:“世界上实际存在的东西,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,就是所谓的‘一合相’。我所说的‘一合相’,仍然只是一种指代和名词的借用。须菩提啊,所谓的‘一合相’,是不能用语言可以表达得清楚的,只有那些凡夫俗子,才会想从其中找出个究竟来。”

第三十一章 

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佛问:“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‘佛认为人们的思想存在着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观念。’这个人理解了我所说的意思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这个人没有理解您所说的意思。为什么呢?您所说的这些东西,是您为了说明问题的一个借用而已,不能以为这就是佛所说的真理。”佛接着说:“一心求道的人,对于任何佛法,都应该这样去理解,这样去修行。不要动不动就在脑子里产生出一个理论来,这叫‘不生法相’。须菩提,我所说的‘法相’,并不是‘法相’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三十二章 

人生如白驹过隙佛继续说:“如果有人用全世界所有的珍宝来布施,比不上有人一心向善,读诵传播此经。要以坚毅不拔的精神,向众人讲授《金刚经》的意思。要明白,一切实际的方法,如同梦幻泡影,都是一闪即逝的。应该这样理解《金刚经》中所讲的一些道理。”佛所讲的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到此就结束了。长老须菩提、各个比丘和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还有世间的天人和阿修罗,听到佛所说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之后,都非常高兴。从此就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。(更多内容,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)


道德经和金刚经的秘密

《心经》的七个版本(推荐)

《心经》的人生启示

轻松读懂的《心经》白话文

蔡志忠带你看懂《金刚经》

修行“静”的九种境界

高人都是安静的

凡修行高人,必要“静气”!

修炼的如何,取决于入静的深浅!

道家揭秘“入静”的修行秘密

心静不下来?道家有秘法!

静心的全部秘密——你是观照者

道家的静坐修炼步骤和方法(收藏)

静心和慈悲可以让人获得宇宙能量

以清静心打通经脉去除百病

宁静致远,真正的含义是什么?

泄天机:修行的所有秘密,皆在于“静”上!

《清静经》原文及释义(收藏)

庄子心斋听息法(收藏)

修行的奥秘,都在心静致虚!

金刚经:一生的修行,就是修好八颗心

“坐禅”全面指导手册(收藏)

禅机!开心、开窍、开悟

禅定的真正奥秘(大道至简,悟者自明)

《心经》中隐藏着一部修炼出世的密法

《心经》具备强大的心理治疗功能

修行圈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、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。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、研讨、参考之用,不一定代表修行圈运营者意见,亦不一定完全正确,请客观思考,不盲从,不排斥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邮件联系:wwyt2018@163.com ,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。

随 喜 打 赏

长按上方二维码支持工作室

- The End -

 “修行圈”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,了悟人生,与自然和谐共生;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,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,传承、创新东方智慧,共创美好新世界。不定期推送 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风水法术、中医养生、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。私人微信:qiongli_wlz


修行人的公众号

穷理|无为|自然|简单

 长按二维码关注  开启智慧大门 

-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-


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。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,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;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,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,回复“资料”即可下载。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